焦点信息:该校毕业生宜主动调适,走出薪资“心理落差”的阴影


(相关资料图)

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,总量再创新高,就业压力只增不减。秋招已然落幕,春招即将启动,“薪资高低、待遇多少”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议论乃至权衡、纠结的话题。高质量就业,“高薪资”是唯一必备因素吗?面对目标岗位薪资难以达到预期的“心理落差”,毕业生应如何调整心态?(2月21日 《光明日报》)

当下,“薪资高低、待遇多少”依然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考量因素。过去及现在如此,将来也会如此。原因不难理解,高薪资是美好生活的基础,是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源头活水。应聘时“谈钱不伤感情”,是一个普遍的求职共识。况且,薪资也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折射,谁不愿意用令人艳羡的薪资证明自己卓尔不群的实力呢?

但是,薪资是货币化的付出表征,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业绩的一种回报,其中包含工作态度、贡献大小、综合表现、成果预期等多个成分,此外还受用人单位当下经营状况的因素制约。一般而言,能力强、贡献大、有潜力的员工,又适逢效益好的企业,会获得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。

走出校门的大学生,遇到薪资与预期落差较大的情况时,就应尽快地调整心态,化解纠结不安的情绪。因为在“稳就业”成为“六稳”“六保”之首的大背景下,在上千万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又叠加农民工进城务工、复员退伍军人需要安置的时候,就业形势本就是“卖方”市场,用人单位有大量可供选择的空间。过多纠结、过于犹豫,很可能错过一次相对不错的就业机会。

当然,笔者也并没有倡导大学毕业生忽视薪资待遇,而是说要全面考量、理智取舍,实现高质量就业。而高质量就业,绝不单单只有一个薪资的标准,还有归属感、成就感、荣誉感。个人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真心喜欢,能不能胜任,个人的理念与企业文化是否契合,个人对企业是否寄托发展愿景,等等,都是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应有内涵。

求职者不大可能改变用人单位的薪资架构,但可以改变自己。前不久,两位211高校毕业生制作的视频《我:毕业5年,存款5000 ;她:中传硕士,火锅店保洁》登上热搜榜,令网友直呼“治愈”,她们在职场的从容值得借鉴。刚出社会的高校毕业生,只要能提高自身的“含金量”,修好“内功”,具备别人没有的“一招鲜”“金刚钻”,能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,赢得更大的效益,就会获得更好的报酬。脱离实际、一味追求高薪、盲目攀比,在挑选中蹉跎岁月,就不会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。

高校毕业生要学会认识和接受自己的平凡,甚至接受努力之后还不成功的现实,不对自己提过高的脱离实际的要求,也不要求用人单位提供难以企及的薪资,主动调适,走出薪资“心理落差”的阴影,才能迎来更光明的前景。(雷钟哲)

标签: 用人单位 就业形势

上一篇 :

下一篇 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纵横舞蹈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  联系邮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